close

shutterstock_158459534.jpg

譯自:verywellmind
原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lLkb0v

每個行為都有背後的趨動原因,心理學家可以從好幾個面向來研究動機,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,就是很好的研究課題。

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有何不同?

【外在動機】
為了獲得獎勵或是逃避懲罰而做某件事,這就是外在動機。

由外在動機主導的行為包括:
努力讀書,才能獲得好成績
整理房間,才不會被爸媽罵
為了獲得好的名次,努力練習某種運動
為了得到獎學金,所以參加學藝競賽
外在動機就是為了要得到獎勵或避免責難而產生的行為模式。

【內在動機】
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,是因為想做而做,不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做,這就是內在動機。
由內在動機主導的行為包括:

因為有興趣所以去運動
覺得拼字遊戲很好玩、又富有挑戰性,所以去玩
覺得某項遊戲令人振奮,所以去玩
上述這些例子,是由內在動機而產生的行為。

外在及內在動機哪個好?
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之處,外在動機是由外部引起的,內在動機卻是心理因素。研究指出,這兩種動機在趨動行為時,得到的效益大大不同。

研究顯示,當一個人因內在動機而從事某活動,又額外提供外在動機,將弱化其內在動機,這就是俗稱的「過度辨證效應」。像是,本來對玩玩具很有興趣的小朋友,會因為外在獎勵,降低對玩具的興趣。

不過,在某些情況下,外在動機可能是有利的,例如:

對於缺乏內在動機的人,外在動機能夠提高參與意願。

外在的獎賞可以激發學習的慾望,一旦學習新知成了興趣,也許就能轉化為內在動機。

其他人的反應也可能成為外在動機,讓當事者知道,他們做的事已達到某種成效,足以引起他人注意。

在下列情況,要避免提供外在動機:
當事人本身就有強烈的內在動機
當外在動機會讓原本很有趣的事變得像是工作
雖然大部份的人認為內在動機比較好,但凡事總有例外

額外的獎賞有時候會得到反效果,但只要好好運用,也能成為利器。舉例來說,沒有內在動機的人,會因外在的獎勵,努力完成作業或工作。

關於外在獎賞的效益,研究人員有以下3項結論:

如果外在動機是意外獲得的,那就不會弱化內在動機。舉例來說,學生對某個科目很有興趣,因此努力研讀獲得好成績,那麼,老師贈送披薩店招待券做為獎勵,並不會減少學生的學習熱忱。不過,外在動機必須小心使用,避免造成過度期待。

讚美可以提升內在動機。研究指出,獲得讚美或正面的回應,有助提升內在動機。

不過,如果因為簡單的事情而獲得獎賞,內在動機就會減弱。例如: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獲得父母大力讚美的小孩,其內在動機就會減少,之後也會不願意付出心力去做這樣的小事。

在學習過程中,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都十分重要。有一派的專家認為,成績、獎卡等外在因素,會減弱學生的內在動機;另一派卻說,外在動機會讓學生變得更有能力,進一步增進內在動機。

只要外在動機的目的不是用來賄賂或是控制,而是用來獎勵,就不會抹煞當事人的興趣,最好的例子就是「最佳進步獎」。當你完成一項工作,又獲得的獎勵,你的感受就更棒了。只要運用得當,像是獎學金、入學許可,都可以趨動更好的表現以及創造力。

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都很重要,知道兩者的區別,以及兩者所導致的行為差異,才能知道該如何有效運用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