譯自:Usable Knowledge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XXWDng
霸凌是重要的校園議題,但每個人的對霸凌定義大不相同,我們應該重新釐清霸凌的定義、瞭解並預防它發生。
對政府官員及教育工作者而言,霸凌是「讓當事人感受不舒服的侵略行為」,其中涉有暴力,可能一再發生。
這樣的說法太狹隘了,應把種種因素納入考量,將霸凌的定義擴展至肢體碰撞、性行為、語言暴力或心理層面等各種青少年暴力,應把因為認知不對等、在有意或無意間,所造成的傷害,都列入霸凌。這與原本的定義複雜多了。但廣泛的新定義能深入瞭解霸凌的原因,協助學校跳脫框架,以新的角度瞭解檢視,加以改變霸凌文化。
更廣泛定義 更深入瞭解
傷心、驚恐、不被重視、不受尊重,成人會將青少年的這些情緒反應統稱為「霸凌』。但成人也常不自覺霸凌學生:像是讓某些學生享有特權,導致其他人感到不公平。美國很多州會要求學校回報校園霸凌,但因許多歧視及騷擾沒被列入「霸凌」,就不會得到正式處理。
學校原本的立意是要支持正向發展,幫助孩子社會化。但教育單位要求學校分類霸凌行為,並進行通報,模糊了原本的焦點。學校花太多時間去分類霸凌,卻忽略造成霸凌的原因。
要有效防制霸凌,就要制定規範,幫助被邊緣化的青少年;在霸凌行為尚未發生前,就佈下防範之網;如果真的不幸出現霸凌,則要出手修復補救。
要有效預防霸凌,就要瞭解造成霸凌的原因,是什麼讓孩子覺得唯一能宣洩情緒的出口是傷害他人?
看看這個例子:一個胖胖的女生穿著短褲經過走廊,遭到一群人訕笑。當他們對女同學的身材做出評論,這叫「性騷擾」;以群體力量嘲弄他人,這叫「霸凌」;如果這個女同學是因有色人種或同性戀的身份遭到嘲笑,這就叫「種族歧視」或「恐同」。
對學校來說,釐清稱謂,會讓後續行動容易得多,但不管被冠上什麼稱號,這樣的校園事件,都應多面向處理。以上述例子看來,我們應鼓勵女同學建立自信,告訴她,只要符合校規,想穿什麼就穿什麼,不必在意別人眼光。另外,學校也須正視校園內對外表、種族,及同性戀的歧視,更要教導學生如何正確宣洩情緒。
要教育孩子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或許媒體影響孩子的審美觀;或許孩子在學校發生令人沮喪、或備感壓力的事,讓他們想欺負別人宣洩情緒。只想用名稱分類法來決定下一步棋,未免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。
全面預防 後續處理
要預防霸凌,就要創造正向的學校環境,製造融洽氣氛,讓師生都能理解並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。學校可以組成正能量小組,以團隊力量,重新定義霸凌、歧視及騷擾,當有霸凌行為出現,就要修復補救。
要杜絕霸凌,事前預防與事中干涉,都有其效用。也可以蒐集學生的經驗,但必須審慎引導學生開口,利用蒐集到的資料,進一步瞭解霸凌原因,幫助防治校園霸凌。
要打造零霸凌校園,須多面向處理:建造正能量的校園、正面的課室環境、提供學生真正需要的幫助、找出造成傷害的原因。
要防治霸凌,就要幫助學生瞭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,教導為人處事及控制情緒的方法。要防治霸凌,不能只專注於分類霸凌行為,還要瞭解造成霸凌的原因,以及如何去防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