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Inc.雜誌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dr8bby
在未來科技時代,知能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社交能力。
教育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或學習乘除法,是發現事實、學習技能的過程,教育是為了迎向未來。隨著時代轉變,現今教育更注重全球化與數位化,諸如文化史、電腦技能、程式語言,都是教育的重點。
孩子要面臨的挑戰,跟以前大不相同。當他們從大學畢業時,很多學科已經沒什麼用了。根據牛津大學研究顯示,接下來20年,47%的工作會從世上消失。
10年或20年後,電腦可能不再是數位編碼,人們也不用學程式語言。現在很多看來很棒的工作,會完全被機器取代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該如何幫助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?
必備技能1:科學邏輯
2加2等於4、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,學科知識可能會隨著時空不同,出現不同解讀,但基本上是恆久不變的。我們從小被教導這些恆久不變的真理,人類社會就是透過認識真理來持續演進。
理論學者Sam Arbesman曾說,事實的生命很短暫,當資訊產出愈來愈快、愈多,事實更是稍縱即逝。舉例來說,以前都用Basic這套系統寫程式,現在誰聽過Basic?Python才是最流行的程式語言。但10年後,Python還會是主流嗎?
未來,電腦將偏離程式編碼,往量子邏輯與人腦趨近。以後,電腦可能不是用雙手操作,而用大腦控制。世界到底會變得怎麼樣,連專家都不敢斷言。
孩子不用深入瞭解太多現今世界的細節,但要迎向未來挑戰,他們得建立量子力學、遺傳基因、程式語言等科學邏輯與科技知識。經濟學家指出,例行性工作,終將為機器取代。孩子需要學習新知的能力、適應改變的能力。
必備技能2:同理心結合設計力
醫療分析、法律搜證,未來將有愈來愈多工作被電腦取代。不過,電腦還是有很多無法做到的事,像是在小聯盟擊出三振,電腦當然也不會生小孩,不會感到心碎:機器跟人類最大的不同在於,它們無法產生人際關係。
沒有同理心,就無法衡量人類情感,以做為產品設計的依據。但隨著產品製造過程及數據分析趨向自動化,對設計能力的要求,也將隨之提高。
這樣的現象,在科技業隨處可見。早期的科技難度很高,專業的工程師才有能力製作網頁。現在,不是太笨的學生都會做網頁。網頁製作的需求,也從注重後端的數據分析,轉變為注重前端使用者經驗。
隨著人工智慧及虛擬實境堀起,科技將走向浸潤式體驗,因而需要好設計。舉例來說,對話分析師與設計師,將合作製作訊息回覆機器人。
必備技能3:傳達複雜想法的能力
現今教育重心在於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),這類學科會影響學生理解世界。然而,這些學科的畢業生,卻很難找到好工作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可能缺乏傳達、溝通的能力。
數學跟科學是重要學科,但文學、歷史、哲學,也一樣重要。Amazon是世界上最注重創新的公司,但它成功的關鍵竟然在於優秀的文字表達力。Amazon非常注重員工的溝通能力,在Amazon想爬得快,寫作力是致勝關鍵。
工程師固然重要,但要製造好產品,工程師須與設計師、行銷、業務人員密切合作,清楚、有邏輯地溝通,才能把好的產品使用經驗傳達給顧客。
必備技能4:團隊合作力
在校表現屬個人範疇:埋首苦讀、成績好壞,都是個人的事。抄別人的報告是「作弊」,會惹上麻煩。我們從小就被教導,成就是由個人價值來衡量的。
1920年代,科學論文通常是由個人獨力完成;到了1950年代,兩位共同作者很常見;現在的科學論文,共同作者多達4位,而且研究內容跨學科、跨領域,比以前走得更為寬廣。
受到高度重視的工作,需要團隊合作,團隊合作必定隨著工作內容自動化的需求而提升。未來的工作,不單單靠知識或數字演算,以團隊力量為電腦下指令,勢在必行。溝通技巧與合作能力,將成為職場上的競爭優勢。社交
當競爭優勢逐漸從認知能力轉變為社交能力,我們就不該只注重孩子的學科表現,而要注重他們怎麼在遊戲中與人互動、解決衝突,為別人帶來正能量。孩子能透過高端科技來學習複雜知識,但他們在下課10分鐘學到的人際關係,也許更加寶貴。
爸媽要時時提醒自己,不該用自己的教育經驗投射到孩子身上,因為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世界,遠比我們現在要面對的世界,更為複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