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hutterstock_177956336.jpg

譯自:Ecology of Education

原文網址:http://bit.ly/2ZlZggm 

 

老師最大的挑戰就是鼓勵學生學習,有些學生極有學習熱忱,有些卻飽受學業折磨,老師必須找對方法來鼓勵那些「不受教」的學生。

動機可分為兩種: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學生本身就對學習有興趣,這就是內在動機。學習最要緊的是有沒有興趣、有沒有動機。例如,想當太空人的學生,會對天文學科目特別認真,原因無他,因為就是喜歡這門學科。

報告也指出,獲得讚美或正向回饋,是建立內在動機的主要原因。老師可以善加利用學生的興趣,增進學習動機。例如:要求喜歡恐龍的學生用植物佈置恐龍棲息地,來誘導他們對植物產生興趣。

外在動機是從外部而來,例如:在某科拿高分獲得額外獎勵,或許也想在其他學科拿高分,來換取更多獎勵。許多老師會設置獎賞機制來獎勵學生閱讀或做功課,這不太像正規的教育理念。實驗證實,獎勵機制不一定有用,研究亦指出,外在獎勵機制的運用,一定要特別謹慎。

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各有利弊,內在動機與人的天性有關,很難被後天植入。有些人光應付日常生活就很累了,根本沒有餘力追求好成績,如果老師能多關心學生,也許就能引起學習動機,像是傾聽學生的心聲、瞭解他們的想法、發掘興趣與志向,並利用這些元素去設計課程,培養學生的學習熱忱。

內在動機的培育及維持是長遠的工作。雖然小學是學習基本學科之處,老師還是應該傳授做學問的方法,像是:做研究的步驟、分析文本的能力,或是考前研讀方法。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他們也會看到,大人下班把工作帶回家,不是為了獲得獎勵,而是為了得到完成工作的滿足感。

如果老師知道學生想要什麼獎賞,要建立外在動機就容易多了。不管是貼紙、額外的休息時間或小獎品,凡學生珍視的東西,都可以成為外在動機。外在動機是一種「有勞而獲」的道理。

外在動機對老師來說是一筆開銷,但真正的問題在於,外在動機只能引起短暫效益,並不能長期維持學習好奇心,或是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。這麼說吧,用某一本書來吸引學生,並不能保證他們能從此愛上閱讀。找出與學生興趣契合的書籍,讓他們有意義地學習,引發他們愛上閱讀,才是保險的做法。

教學不是一項易事,要一邊兼顧課程流暢進行,還要一邊維持學生的興趣。內在及外在動機兩者兼具,或許會是最好的教學方法。當學生接觸到有形的獎賞時,他們會將良好的感覺內化,也更有機會主動去挖掘感興趣的事物;當他們展現學習成果時,又能得到好成績或是同儕讚賞等外在動機。這麼一來,豈不兩者兼具、皆大歡喜?

如何啟發學習動機,這是老師在教學時常遇到的困難。不過,能幫助學生展現學習興趣,也算是為人師表的鼓勵吧。有效結合內在與外在動機,老師能幫助學生學到的不只是一門學科,而是終生受益的生活技能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矮人研究生 的頭像
    小矮人研究生

    教養不思議實驗室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