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empoweringparents.com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j5Mpgm
你有注意到嗎?每當孩子看來不太妙,你的直覺反應是「我能多做什麼?」而不是「我能少做什麼?」
孩子不聽話,你會不自覺拔高音調,而不是輕聲細語;孩子遇到困難,你馬上提供一拖拉庫解決之道,而不是安靜下來,好好聽孩子訴說。
事實上,把音量降低,更能引起孩子注意;遇到問題,只提出最低限度的一兩個想法,能激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。
孩子有困難,我們就花更多時間去注意、關心他們,這個觀念對嗎?
小強尼最近很常分心,爸媽得費點心。潔西這學期表現不太好,老師跟父母要多關心。艾瑪沒什麼自信,是不是父她得不到足夠的關愛與肯定?
過多的給予、讚美、分享
過度關懷,會造就孩子的無能,雖然父母立意良善,但往往會導致不這麼良善的結果。
潔西從來沒有自己完成作業,因為她的父母總會伸出援手。艾瑪無法正視自己的價值,除非有其他人的讚美或肯定。沒有別人的督促,強尼完全無法自律。
父母「多做」,孩子會上癮,這些「多做」無形中強化孩子的依賴心,讓他們失去獨當一面的機會。對父母來說,他們享受被「需要」的感覺,但到頭來,只會助長孩子的「無助感」。
學會旁觀
要當孩子的好父母、好夥伴,要滿足孩子的需求、同理他們的感受,想要當孩子的後盾沒問題,但要設個上限。
舉例來說,妮可有社交障礙,她在朋友睡衣派對中非常焦慮。她傳簡訊回家說不舒服,爸媽馬上開車去接她,一路上聽她訴苦。為了讓妮可開心,爸媽什麼都願意做。
但妮可已經13歲了,難道她不該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嗎?與其馬上幫她解決問題,爸媽可以鼓勵她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,試著克服心理障礙。
不要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,他們才能成長。
要培養孩子成為獨立、負責的個體,就得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問題。一開始一定有陣痛期,爸媽有時要「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」,孩子就從困境中學習忍耐,並設法自己解決問題。
「多做」或「少做」,怎麼取得平衡?
1. 為自己「多做」、為孩子「少做」。
這很不容易,但爸媽得時時提醒自己,少點同理、少點關注。
2. 少去迎合孩子的需求,讓他們為自己負責。
舉例來說,「你忘了帶作業回家,但我不會回學校幫你拿。明天要交作業,你自己想辦法。」
3. 不要一直顧慮孩子的感受,想想該怎麼讓他們處理事情。
「你現在正在氣頭上,不想跟表哥道歉,但我希望你能做出正確決定,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」
4. 不要向孩子的哭慶、抱怨屈服,想想該怎麼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。
「我知道你討厭做家事,但這本來就是你該分攤的家務,請把份內的事情做好。還有,就算做家事讓你不開心,也請不要把別人捲入你的情緒。」
學會放手
當別人告訴你,你的孩子需要更多關注與肯定,先靜下心想想,如果你真的忽略孩子,就要開始正視孩子的需求。
然而,如果你已經做到一定的程度,請提醒自己適度放手,讓孩子自己找到成長的空間。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不太安心,給彼此多點時間、空間,你們會習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