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hutterstock_210404806.jpg
譯自:GoodTherapy Blog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arO3r4


14歲的艾莉森放學回家,她衝進門,把書包甩在地上,一頭倒在沙潑中,爸媽叫她把鞋子脫掉,把書包放好,她假裝沒聽到。

你家是不是也天天上演這個情景?

當孩子出現脫序行為,父母通常會馬上糾正,但這麼一來,就忽略這些脫序行為背後的信號。

先別忙著糾正孩子,先別提醒孩子要守規矩,試著解讀脫序行為的背後的意涵,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。聽別人說話其實是很大的學問,心理學家強調的「反思式溝通法」,能幫助人們更有自知之明。

用「反思式溝通法」來跟孩子對話,你會發現,溝通變得很有意義。「反思式溝通法」該怎麼做?記住DEAR這個縮寫:

DETECT
第一步:觀察
當孩子出現脫序行為,先冷靜觀察。父母總是有糾正孩子的天性,要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很不簡單。好好觀察孩子的行為、用字和語調,你會發現孩子在不同情況下,出現的種種情緒反應。

EMPATHIZE
第二步:同理
就算孩子不守規矩,就算他們傷了你的感情,先別急著評斷他,試著先同理他、試想他看事情的角度。父母一定能夠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,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憤怒或崩潰的時刻。「我理解你一定很生氣」或「你的感受我懂」,用這些具有同理心的話,讓孩子卸下武裝,讓他知道,你看到的不是外在的脫序行為,而是他內在的真實感受。

ASK
第三步:問問題
問問孩子怎麼了,聽他說說來龍去脈,並在腦海中把他的話重整一遍。記得把重點放在他的遭遇及感受,不要先提及、批判他的脫序行為,也別忙著提出解決方案。用「告訴我發生什麼事?」或「你想要我幫忙嗎?」來取代「為什麼你要這樣做?」這樣一來,你可以幫助他們平緩情緒,同時也會讓他知道,你真的想聽他說話。

REFLECT
第四步:反思
把孩子所述的情況做個總結與反思,在你重述事情的過程中,孩子可以重新評估自己的感受及說法。這樣的過程可以教導孩子從溝通對話中去平穩情緒,避免用脫序行為來做為宣洩的出口。

跟孩子好好談談,他也許會說出事情的來龍去脈:也許是新髮型被嘲笑,或許他最好的朋友也加入嘲弄的行列。父母可以用孩子的話來做總結與反思:「竟然被最好的朋友傷了感情,今天真的不太妙。」
「反思式溝通法」能幫孩子釐清情緒來源,幫助他們控制自己,把脫序反應降到最低。一旦做到這一步,父母就可以恢復原本指導的角色,對孩子說,「妳去把包包放好,晚上我們一起去看電影。」

使用「反思式溝通法」與孩子溝通,請注意以下事項:
1. 先抽離自己的情緒,不要立即發火。
2. 解讀孩子的行為。
3. 問孩子問題,但不要用「為什麼」來開頭。
4. 總結孩子所述,再換句話說,讓他們從中平復情緒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矮人研究生 的頭像
    小矮人研究生

    教養不思議實驗室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