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Science News for Students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bz337r
遇到問題先上網找答案,會阻礙學習。
作業寫一寫遇到問題怎麼辦?研究報告建議你,先動腦想一想、猜一猜!就算猜錯,實際思考的過程,也比直接上網找答案,更有助學習。
新生兒是不是眼中只有黑白,看不到其他顏色?
不知道答案,你要猜猜看?還是直接上網查?
上網查,能立即獲得解答,作業輕鬆交差得高分,但不一定有助學習。新的研究報告顯示,「猜測」其實是更好的學習策略。
「遇到問題,一定要先試著自己想出答案。」美國紐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Arnold Glass如是說。「『猜測』能幫助學習,讓人考得更好。」因為,直接上網查到的正確答案,人腦比較記不住。
這個結論,是根據2008年至2017年Arnold Glass給學生出的作業及考試研究得來:他開給學生的線上作業,型式很像小考。上課前一天,學生要上網完成這些小考模式的作業,內容有關接下來要上的課程,而實際上課一週後,還會有真正的小考,小考內容跟之前做的線上作業,非常類似。
也就是說,重複性很高。
考題重複出現有助學習,這個現象,心理學家稱為「測試效應」。這項研究的另一位作者Mengxue Kang指出,「『重複閱讀』不一定記得起來,但『重複測驗』往往有良好成效。」在Arnold Glass班上,課前線上作業得高分的學生,課後小考也普遍表現優異。
奇怪的是,當科技介入,情況就變了。
近年來,課前作業表現優異的學生,課後小考不一定能拿高分。2010年後,很多在課前作業表現很好的學生,課後小考卻表現很差,奇怪?課前明明還沒有學過這些東西啊!
2008年,15%的學生,課前作業表現得比課後小考好;2017年,50%的學生課前作業表現得比課後小考好。
Arnold Glass的學生很自責,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、不夠用功,Arnold Glass也很不解,認為其中必有蹊蹺。
他開始思考,這11年來,發生了什麼變故,原來是智慧型手機崛起。當然,2008年人們就有智慧型手機,但還沒這麼普遍。時至今日,人手一機。也就是說,做課前作業,要上網查資料、找答案,比以前容易得多,但課後小考不能使用手機。這就是為什麼,學生在課前作業表現得比課後小考好得多。
但找出關係、推測因果、判斷巧合,這些都是必要的學習歷程。
為了證實假設,Arnold Glass跟Mengxue Kang調查2017-2018年的學生,這些學生都是靠上網找答案,以完成課前作業,而他們課前作業的成績都比課後小考好。
「科技的便利,對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。」研究結果顯示,不靠網路,自己找出答案的學生,往往在課後小考表現較好。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教育心理學期刊中。
墨爾本大學學者Sean Kang指出,此項研究很能描繪現代學生的學習行為輪廓。
不過,除了上網查跟自己想出答案以外,研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完成作業的可能方法。所以,學生在課後小考表現不佳的原因,也可能是因為過度自信、為了其他事物分心,導致沒有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。
但Sean Kang也認同,對各年齡層的學習者來說,自己想出答案是較好的學習方法。馬上查詢、複製解答,是比較容易,但也浪費了動腦的機會。去思考、去查證,的確會耗掉幾分鐘的時間,但會記得比較牢、學得較紮實。
Arnold Glass指出,這項研究有另一個發現:上網取得資訊如此便利,老師不能期待學生不去利用這項工具。
所以,老師應該把作業跟小考變成無法輕易上網查到答案的型式:像是閱讀測驗,以自己的詮釋來回答問題;或是寫作跟報告,鼓勵學生去記憶及應用所學。
對了,文章一開始的問題,新生兒到底能不能看到黑白以外的顏色,你是上網查了?還是自己推測答案呢?答案是他們可以看到色彩!前提是,距離不要太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