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,世上沒有完美的爸媽,但人們仍會根據教養方式,給自己貼上「好家長」跟「壞家長」標籤。兒童及青少年行為專家James Lehman指出,重點不是「好家長」,「是做個『已經夠好的家長』」。「已經夠好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會竭盡所能,照顧自己的孩子,遇到問題,也會尋求幫助,當個「有效能」的家長,幫助孩子成長、進步。
James Lehman在他的著作《完全改造課程》中提到六種無效教養。為人父母,首先要判斷自己的教養行為是有效還是無效。所謂教養行為,就是爸媽如何習慣性地應對孩子,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改變,甚至變得更糟,先停止現在在做的事,仔細觀察情況。俗話說的好:「真正的瘋狂,就是不改變做事的方式,卻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。」想要孩子改變,爸媽得先清楚定位自己的角色,再用不同的方式,來造就孩子的改變。
以下是六個常見的教養錯誤。別擔心,解決辦法也一併列出。
1. 太好說話
很多爸媽都會犯下這個錯誤:允許孩子任意改變你的原則,來迎合他們的利益。孩子犯了錯,會跟爸媽討價還價,好減輕原本訂下的罰則。如同James Lehman所說,如果孩子知道你無法堅守原則,就會不斷來挑戰你的底線。如果你落入這樣的錯誤教養模式,不管你原本對孩子有什麼期望,都會為了能不能打破規則而陷入窘境。
解決辦法:別太好說話,爸媽必須堅守自己訂下的規則、期望,並承擔後果。別讓孩子輕易改變你的原則,別讓他們在犯錯後,還跟你討價還價,要你減輕處罰。立場要堅定,才能培養負責任的孩子。
2. 尖叫喝斥
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:極度疲憊與挫折的爸媽,忍不住對孩子尖叫大吼。當然,育兒的辛苦,大家都能理解,但失控並不會引發良性改變。如果你與孩子互相嘶吼、辱罵,甚至威脅孩子,你就傳達了一個訊息:爸媽已無法掌控大局,你的地位受到挑戰,等於降格到跟孩子同一等級。有些爸媽甚至會為自己的失控辯解,孩子也會輕易把犯錯的焦點轉移到大吼大叫的爸媽身上。
解決辦法:精疲力竭或情緒激動的失控時刻,是為人父母的必然經歷,學習控制自己的挫折跟焦躁。記住,孩子必須仰賴你來規範他們的行為準則,除非你可以控制自己,否則孩子不會把你視為冷靜、明白事理的大人。
3. 以身殉道
這樣的爸媽,不忍看到子女傷心受挫。但你想過嗎?要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,你得無時無刻張開保護翼,你得比孩子更用心寫他的作業、準備他的報告。你不過是想讓孩子成長、學習的路走得更順暢,這樣錯了嗎?
出手幫孩子做好所有事情,其實就代表你不相信他們能自行解決問題。也許孩子真的仍能力不足,但唯有在失敗中,他們才會學到如何解決問題。他們總得真的經歷挫敗,才能學習如何處理挫敗的情緒吧!如果你把前面的路都鋪得七平八穩,不讓孩子有任何失敗跟挫折,其實是在阻斷他們的學習機會,而且,你不累嗎?
解決方法:別當日以繼夜辛苦操勞的爸媽,就讓孩子去經歷不開心及挫折吧!不要剝奪他們擁有這些情緒的機會,協助他們處理這些情緒,每當你出手時,先問問自己:我在做的這件事,孩子是不是可以自己來?
4. 完美主義
這種爸媽跟殉道者爸媽正好相反。不管孩子做了什麼,完美主義型的爸媽都不滿意,他們認為孩子有天賦,只是欠盯。這種爸媽,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,做什麼都會失敗。如果孩子永遠無法達到爸媽的標準,那何必浪費時間努力呢?何況,當孩子不好容易達到標準,完美主義型的爸媽就把標準再拉高,要孩子下次做得更好。
完美主義型的爸媽認為自己非常理解孩子,能完全捕捉孩子的內心想法。他們總是把情況想得很糟。孩子還沒開口,就預期孩子會口氣很差。但是,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,會儘量避免跟爸媽互動,唯唯諾諾,不顯露自己的情緒,這樣的孩子,能期待他們發揮什麼潛能嗎?
解決辦法:允許自己跟孩子有點空間,區別自己對孩子的期望,以及孩子真正的興趣。負面的壓力、責罵、批評,都不會讓孩子進步。鼓勵孩子達成他們自己設立的目標,開發他們的潛能,才是成長之道。
5. 口袋很深
這樣的爸媽認為,跟孩子產生緊密連結的不二法門,就是要什麼給什麼。取之不盡、過度供應,在物質上寵壞孩子,以為這樣可以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,並杜絕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。這種情形,在有繼父母的家庭比較常見。James Lehman在書中寫道,這樣的爸媽,就算舉債度日,也不忍拒絕孩子的允取允求。
孩子能隨意獲得想要的東西,無形中,就賦予他們操控爸媽的權力。物質欲望的滿足如此容易,孩子也就無從得知,獎勵跟福利,是要靠努力得來。這樣的孩子,不只不會設定個人目標,長大進入職場後,也會面臨很多問題。
解決辦法:學會說不、學會如何處理孩子「想要而得不到」的情緒反應。如果要用物質來獎勵孩子,先確定他們有做出努力、得到成果、達到期望,不是隨便要,就隨便給。
6. 我們同一隊:這樣的爸媽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朋友,他們竭盡所能,想瞭解孩子的動機跟需求,常常「太同理」孩子。這樣的爸媽,如果自己在成長階段不喜歡上學,那麼,就算孩子在校表現不好,爸媽也不覺得有問題。他們以為自己很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,在任何情況之下,都想跟孩子站同一邊,跟孩子一起罵老師,甚至贊同打破學校規範。
這種教養方式,只是把自己對孩子的一知半解,當作打破規則的動力,並不代表真正理解孩子。只要孩子能說服你,他就不用約束自己,出了事都算別人的錯。這樣的爸媽,不會要求孩子對自己負責,只會怪別人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。
解決辦法:理解孩子是一回事,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另一回事。能同理孩子的挫敗感,不代表就能同意打破規範。爸媽當然可以有同理心,但同時還是得為孩子設立目標。
為人父母不容易,每當我們回頭看看自己的習慣及行為,常覺得不滿意、不舒服。當你審視自己的教養行為時,請告訴自己:當爸媽沒有所謂的對錯,重要的是否能從孩子身上,看到期望中的變化。
無效教養不會讓孩子改變行為,也不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。如同James Lehman一再強調的,要讓孩子真正改變成長,你需要的是「有效能的教養」。
我們一起加油!
- Mar 16 Thu 2023 16:22
你該避免的六種無效能教養行為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