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UsableKnowledge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Epdevk
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,老師跟家長都可以鼓勵並引導孩子,來產生好奇心。
教育者總是強調,立基於好奇心的學習,也就是先提出問題,再設立實驗過程,會讓孩子更投入,且會對世界產生更多好奇心。但這真能代表孩子有好奇心嗎?好奇心能不能從課堂中培養出來呢?
學者Elizabeth Bonawitz的研究指出,人類都有好奇心,就像人類都會感到饑餓或口渴一樣。「好奇心就像一層濾網,用來過濾人們想接收的資訊。」「好奇心是一種心理反應,可以把行動跟決定轉化為學習行為。」
Elizabeth Bonawitz提出三個觀點,讓老師及家長理解,孩子如何產生好奇心,這些觀點可能與我們原本認知的好奇心不同。
1. 沒有科學證據顯示,好奇心能被後天培養,但大人可以創造情境,來引發、引導孩子的好奇心。
Elizabeth Bonawitz想要導正的觀念就是:世界上沒有所謂比較好奇的人。她想釐清,好奇心是當下的反應,還是不管在什麼情況都會一直存在的內建狀態。
從她的研究看來,好奇心是針對接收的資訊所產生的反應,也就是說,好奇心是不能塑造的,但老師跟家長可藉由特定資訊,來引發孩子對事物感到好奇。與其讓孩子「更好奇」,大人應該創造能觸發好奇的情境。
-別抹殺模棱兩可的情況 4歲大的幼兒就能認知相互矛盾的情況,並感受心中預測情況與實際情形的差異,這樣的差異,就能引發好奇心。
-應幫助孩子體認現存知識中的分歧 當孩子自認對事物的見解及觀感不足時,會自行去尋找更多資訊。
-量身打造的教學導向問題 引導孩子對特定現象產生好奇,進而預測發展,並將假設投注至周遭環境。使用這樣的學習鷹架,孩子能投入自己原先的想法,並加以檢視、發掘分歧,這是很棒的好奇心引導方式。
2. 我們以為好奇心可以評估,其實不然
長久以來,老師、家長及學者都在尋找好奇心的證據,卻沒有衡量孩子的內在狀態。孩子的內心世界很難捉摸,不可否認的,好奇心的確可能會觸發某些行為,但有些孩子,就算感到好奇,仍不會採取行動。簡言之,好奇心的評斷方式不試用於所有人。行動不只是純粹出自於好奇心,還有許多外部因素須納入考量。
-設立模範 成人可以用行為來告訴孩子,願意採取行動來探索世界,是種寶貴的特質。
-告訴孩子,好奇心可以得到回報 很多時候,孩子雖然感到好奇,但不採取下一步行動,可能是因為沒有自信能解決問題。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去探索,協助他們更獨立、有自信。
-降低問題解決的困難度及耗費的心力 孩子不提問,也許是不想引起同儕的異樣眼光。灌輸孩子這樣的觀念吧:不管是在教室或在家,問問題都是一件很棒的事。
3. 時時刻刻處於好奇狀態並不是好事
如果孩子總在試圖找出答案,可能會錯失其他寶貴資訊,孩子要到年紀較大時,「後設認知」才會發展到位,能判斷事情輕重緩急、做決定,並擁有實際行動的技能。要提高孩子的好奇心,大人要多方思量,權衡孩子是否已有能力調整自我、取得平衡,並自在地切換不同任務。
-協助孩子做評估 除了鼓勵探索未知,也可鼓勵評估何時更適合運用已知知識。幫助孩子在已知及未知間做切換,有助設定學習目標。
-建立具體知識 明確指導,幫助孩子快速學習,取得知識發展所需的事實和關鍵。有效的第一手訊息,能協助孩子達成由好奇心引發的自主學習。
重點整理:
-首先,假設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。
-為孩子建立不怕提問的環境,並提供足夠資源,引導他們探索新知。
-提供孩子機會,透過提問、探索,以及執行技能,來發展「後設認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