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The Washington Post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A75z78
有些方法能幫助孩子,在閱讀時透過文字,創造豐富的內在世界,包括在閱讀書本時,問孩子問題。
我跟5歲大的兒子一起躺在沙發上,把臉埋在書本裡。兒子正在學習閱讀,手上拿著一本《神探狗狗》,這本書的主角是一隻半人半狗的英雄。我趁兒子沒有在吵的時候,快速瀏覽《消防員的女兒》一書。兒子問,「媽媽,妳怎麼會想看沒有圖片的書?」他聽起來很同情我,因為我手上這本書,不像他手上那本,有大量的彩色圖片。
這時,我突然意識到,閱讀這個行為,就像禱告或作夢,是非常私密的行為,閱讀者不會告訴別人,在閱讀時,他們的腦海中浮現什麼意像。
閱讀就好像在腦中駕駛一台飛機:閱讀《消防員的女兒》時,我化身為18歲的女主角,在密西根州的保護林區中穿梭,冒著生命危險去打擊當地的毒品販賣網絡。我是如此專注在她的世界中,一切感覺這麼真實,當我從閱讀中被打斷時,會需要幾秒的時間,才能從這樣的「閱讀飛行」中,降落在沙發上,回到我41歲的身體,發現手中握著兒子吃到一半的優格,想起我其實已為人母。
「圖化像」是目前人類能做到最接近「心智的瞬間移動」,它有什麼重要性?大腦是如何把人帶到這樣的境界呢?有什麼方法,能幫助孩子去圖化像文字,並創造內在的豐富世界?
「圖像化文字」如何運作?
《閱讀時,我們看到什麼?》是一本透過設計、藝術及文字去表達、非常具有詩意的書,此書詳悉人們在閱讀時,會如何抽像化地去圖像化文字。此書作者Peter Mendelsund說,「閱讀是作者跟讀者的共同創作。」作者設定角色的外觀與習性,而讀者則從這些設定,自動轉換、產出細節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作者,能鉅細靡遺地寫出書中的每個細節,就連托爾斯泰都不行,因此,讀者就得自行「腦補」,把所有細節填補起來。正因每個人想像出的細節不同,每本書在不同讀者的心中,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。
《永無境三部曲》,是關於一個11歲小女孩的故事,小女孩受到詛咒,在12歲生日當天會死掉。住在華盛頓特區的Clara Bernstein反覆閱讀此系列,每次閱讀,她的大腦都會自動增添不同的細節。雖然她還不能化身為書中主角,但她每次閱讀,都感覺整個人被傳送到書中的魔法城市,仿佛身歷其境地站在角落,看著書中的各個角色。
Clara Bernstein說,雖然讀者可以聽到主角的聲音,但此書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寫的,所以她無法化身為書中主角。不過,就算她讀了其他連結沒這麼深的書,還是會情不自禁地去想像自己是書中的某個角色,當然,「對於喜歡的書,這樣的連結與想像,會比較深刻、生動。」
兒童識字專家Timothy Shanahan對「圖化像視覺」的運作,做了很好的解釋:「在閱讀理解中,最基本的理論就是,人們是如何將語言訊息,轉化成為多重感官的型式。」就是這些感官圖像,幫助人們去記住曾閱讀過的東西。
隨著年齡增長,兒童會增進「視覺圖像化」的技能,讀得愈多,愈能去圖像化文字,並理解內容。事實上,如果沒有圖像化的能力,很難去深刻理解文字。當人年紀漸長,這樣的技能更是不可或缺,想想看,外科醫生在閱讀醫學用書時,一定得圖像化文字,在接觸病患之前,他們才知道要在人體的哪個部位動刀。
「視覺圖像化」如何幫助幼齡讀者
直到8歲之前,孩子都很會很專注地掌握閱讀技巧,他們能認字,並把字組合成有意義的句子,但還不能去發展情節與角色的想像。「這個時期的閱讀,都是非常口頭化、語音化的。」Timothy Shanahan說,「這時期的『文化圖像化』,基本上都只是在認字,並試圖讓字詞產生意義。」
Timothy Shanahan解釋道,「年紀較小的孩子很能從圖片衍生故事,就算是成人讀者,也常會看圖說故事。」讀故事書給孩童聽的時候,他建議大人用指讀的方式,如果孩子用手擋住文字,大人就停止閱讀,這樣一來,孩子就知道,一定要看著文字,才能繼續說故事。
Kamilah Hayes-Lewis任職於美國非營利組織「認字實驗室」,她與華盛頓特區一帶的公立學校及特許學校合作,為幼齡至小學三學級的低收入戶家庭孩童,提供閱讀支援。她讓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,花整整一週閱讀同一本書,每天向孩子介紹書中的三個單字。想幫孩子培養圖像視覺發展該怎麼做?她建議,翻頁時就要提出預測性的問題,像是:「你覺得下一頁會發生什麼事?」用線索來驅動孩子,讓他們更容易把自己置入故事情節裡。
「認字實驗室」的主管Jax Chaudhry認為,對字詞的理解,會幫助「圖像視覺化」,像是「黑麥麵包」或是「水槍」,就是「認字實驗室」用來幫助年幼讀者去想像並語境化的字詞。在實驗室中,指導員會在認字卡的一面貼上圖像,在另一面拼出單字,父母在家也可以這麼做,「這些字詞可以讓他們去想像更廣大的世界。」
這樣的作法是有成效的。7歲的Elias Gahagan,自從在「認字實驗室」接受閱讀協助之後,就開始對閱讀有興趣。他看了《星際大戰:我是機器人》一書,會學機器人發出「嗶、叭、咘」等聲音,還說:「R2-D2好小,我喜歡他,我要當R2-D2。」
「視覺圖像化」如何幫助8歲以上的讀者
根據2013年在荷蘭進行的一項研究,「文化圖像化」的訓練可以讓8歲以上的讀者增進理解力。訓練要怎麼進行呢?大人可以在閱讀進行到一半時,停下來,對孩子說:「我要你在腦中想像一個畫面,這個畫面是什麼?你看到了什麼?主角看起來怎麼樣?他們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?」用這樣的方式,引導孩子去經歷故事形成的過程。
書籍改編的電影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嗎?嗯,看電影不全然是壞事,但如果因為有電影,讓孩子覺得不用讀原著,就失去「文字圖像化」的意義了。市面上有很多書籍改編的電影,會讓孩子覺得:「我已經知道這個故事了,在Netflix上就看過了,為什麼還要讀原著?」這就是危險之處,如果人們不閱讀、不去圖像化文字,理解力就不會進步。人們會失去「想像力」,更不用說,建築師、外科醫生,這類非常需要「文字圖像能力」的人才,會慢慢枯萎、消失。
Jax Chaudhry鼓勵「識字實驗室」的學生去閱讀多樣化的書籍,看看書中不同樣貌的人物。她自己小時候閱讀《哈利波特》一書時,會幻想自己很像妙麗,後來電影上映,她看了後覺得,妙麗跟她一點都不像。她還記得,在「認字實驗室」中,有個幼齡的讀者跟指導員一起閱讀一本書,書中主角是個黑人女性,指導員跟這個孩子說,「她才是老大!」後來,當這個孩子自行閱讀時,總把主角想像為黑人女性,她會跟爸爸討論這些書,還說,「看吧!她是老大!」語氣中流露的崇敬之情,仿佛也把自己投射成書中的領袖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