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hutterstock_164369564.jpg

文章來源:RTÉ (Ireland's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ia)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0pGGkM

沒有證據顯示哪個性別學語言比較快。

女生都很愛說話不是嗎?嘴巴從沒停下來過。男生則是透過運動或是其他強悍的活動去交流,比起說話,更會動手做事情。以上這些性別假設根深蒂固,讓人以為男性跟女性天生具有不同的能力,這樣的老式想法深植人心,並影響孩子對學科的選擇。

這世界充滿了性別差異,這樣的觀念,會影響孩子的成長,例如:女寶寶都穿粉紅色衣服、男寶寶都穿粉藍色衣服。這種想法會延伸至學科選擇,像是女生都喜歡學語言,男生都喜歡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。語言學習課程的學生總是女多於男,大家也見怪不怪。不管是社會上、學校裡,都有這樣的「你知我知」訊息,形塑出很多心照不宣的隱藏版觀念,深深影響年輕人的教育選擇。

性別與大腦

男女擅長的事情不同、喜好也不同,這樣的觀念來自「大腦內建」。在1990年代,出版了很多像《男人來自火星,女人來自金星》等自我探索的書,形成潮流,也讓男男女女採用「適合自己性別」的方式來溝通。社會語言學家的研究推翻這些主流假設與廣義分類,用腦科學研究,來揭穿「男性腦」與「女性腦」的結構與特質。

研究腦科學的教授Gina Rippon指出,生命經驗是大腦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因素。她認為,人類的大腦是一直在變化的、是可塑的、是會對外界剌激與經驗產生反應的,這跟其他「神經可塑性」研究結果不謀而合。每個人大腦成長的不同,在於每個人的人生不同、接受的教育不同、工作性質不同。換句話說,「是因為世界把性別二元化,才會把人類的腦子分為『男性腦』與『女性腦』。」

近年來,社會愈來愈開放,人們也愈來愈抗拒這種「二元分法」,不要求男性一定要很陽剛、女性一定要很陰柔。的確,以前所認為的「男性化」或「女性化」,亦隨著情境與地域而有所不同。正因如此,人們的生活與社會角色,也愈來愈不被傳統的性別角色界定、束縛。換句話說,現代人有更多不同的方式,來做自己心目中的男生、女生。

為什麼這些刻板印象會持續存在?

針對這個複雜的問題,社會語言學家提供一些重要的洞察。Deborah Cameron教授把這樣持續性的性別刻板印象稱為「新的生物學」。男女的廣義生理差異,反映在教育、薪資、照護、職業、育嬰假。這些差異與國家政策、社會期待,更是密不可分。

Deborah Cameron認為,跟性別有關的態度變化與政策變化,演變得太快速了,甚至快得令人不安。對於那些覺得世界變化太快的人,死守著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,是一種安慰。

性別與語言學習

對於男女的語言學習能力,我們又得到什麼的想法?關於男女各自的偏愛及適合的學科或事物,通常是沒有根據的。人們的偏好及能力,其實是跟生活經驗有關。

女生在語言學習或是人文學科表現比較好,男生在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領域表現比較好,這是語言學家所說的「性別化語言意識形態」。這樣的意識形態會透過父母、老師、媒體跟社會,滲透到孩子身上,影響學習選擇。

我們都會在無意中對孩子的行為,或他們應有的行為,做出評論,進而助長「性別化語言意識形態」。舉例來說,我們可能會說:「女生就是在語言科目表現的比較好。」說者無心,但孩子可能會自己詮釋,把這句話轉化為:「比起數學或科學,女生更適合學語言。」或是「語言學科不是男生唸的。」這麼說吧,不管是孩子或是青少年,都想融入群體,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做的事,跟一般人所認為的「男生/女生應該做的事」不同,可能會就此放棄。

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女生在語言方面表現得比較好。我們從出生就活在一個被各種訊息包圍的環境,這些訊息,對教育選擇及生活都有很大衝擊。學校課程也不可避免地,充斥著某些隱藏涵義,告訴年輕人「該怎去當男生/女生」。

對某些人來說,語言學習有性別內涵,但語言學習與性別並沒有本質或邏輯上的關聯。畢竟,世界上有這麼多人,在日常生活中,每天都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,不論他們是男是女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