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hutterstock_72740362.jpg
文章來源:empoweringparents.com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zZmk4k

兄弟姊妹一定會吵架,會取笑、嘲弄彼此,甚至打架,讓父母抓狂。

「媽,他剛說我是笨蛋。」
「我沒有,她說謊。」

「他有,他每次都叫我笨蛋,只是妳沒聽見。」
「妳走開啦!愛告狀!」
「我討厭你!」
手足間的鬥嘴看似無害,但會導致語言及肢體霸凌,甚至對立。

很多家長認為,手足應自行解決爭端,爸媽不該介入,否則孩子無法學會解決分歧。而且,當爸媽介入,試圖去釐清誰先挑起爭端,可能會造成選邊站的結果。
有些家長卻認為,父母必須介入手足間的爭端,因為孩子年紀還小,不能期望他們能有效率地解決問題,需要大人告知如何跟人相處、行事。當孩子想要用吵架或打架解決問題時,需要父母教導,告訴他們,哪些行為是不能接受的。
手足吵架的處理方式很難拿捏,父母該怎麼辦?就放任孩子打架嗎?還是得一直介入?

其實,每種情況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,關鍵是要有周全的思考。
以下分享6個處理手足爭吵的方式。

 

1. 訂立規範
訂立家人相處的標範:不管壓力多大,大家都要彼此尊重,不可以辱罵、打架。告訴孩子說:「在這個家,可以意見不合,但不能罵人或打人。」清楚告知孩子,不遵守規範,會面臨什麼後果。

2. 給予空間,彼此理解
給孩子空間,讓他們理解彼此的不同,別害怕他們會因為彼此的想法不同而爭吵。
當爭執升溫,除非真的很嚴重、很惡毒,不然就請孩子移駕別處討論,不要打擾到父母,也可以要求他們暫時分開,不要共處一室,直到雙方冷靜下來為止。

3. 別選邊站
父母常不自覺捲入孩子的爭端、選邊站,造成手足的嫉妒與對立。從現在開始,好好觀察自己介入的方式。

很久以前,我的兩個兒子山姆跟喬許產生嫌隙,我常怪罪山姆煽動。但仔細想過以後,我發現:
當山姆跟喬許意見不合,比起個性安靜的喬許,山姆會吵鬧。換句話說,每當有爭端,喬許會選擇逃避,山姆則選擇面對。但我卻怪罪山姆,只因為他比較會反應、比較會開口。山姆常說我偏心,而他說的一點都沒錯。
面對手足間的爭執,正確的做法就是不要偏袒任何一方,別假設你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如果你偏袒任何一方,只會造成孩子更加對立。

4. 教孩子如何解決爭議
平時就教導孩子如何解決爭議:讓有爭執的兩人各述己見、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法,然後大家一起選出最佳解法。拿一個近期的爭吵來當例子,探討爭執的原因、想出可行的辦法。記住,要在大家都冷靜下來的時候,再做練習。

5.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不要拿來比較
如果孩子吵得很兇,請你好好審視爸媽跟每個孩子間的關係。父母不經意的行為,會造成孩子彼此間的不同觀感。
如果孩子說,「妳比較喜歡強尼,比較不喜歡我。」開口反駁前,不如先審視自己的行為吧。舉例來說,我有兩個孩子,其中一個在足球比賽表現精彩,我會打給先生報告好消息,但對於另一個孩子的成就,我就沒這麼興奮。這樣的行為,就會造成孩子間的對立。

有一次,我姊姊告訴我,兩個孩子中,我只擔心其中一個。她讓我瞭解,我把自己的需求跟恐懼,投射在一個孩子身上,而孩子們也都看得出來。
我的錯誤就是沒有把每個孩子看成各有長短處的獨立個體,而孩子也意識到我的主觀偏見。正視每個孩子的差異處,但不要給他們貼標籤,這很重要,但很難做到。別對孩子說,你是「聰明的那個」、「漂亮的那個」、「會幫忙的那個」、「亂七八糟的那個」、「跟保羅叔叔一樣難搞的那個」。如果你為孩子貼標籤,就是在製造對立、製造手足吵架的機會。
別給孩子貼標籤,每個孩子都是不斷進步的個體,有不同的個性跟才能,也有待改進之處。別說孩子亂七八糟,她只是需要保持整潔;別說孩子聰明,他只是有良好的讀書習慣,所以拿到好成績;別說孩子懶散,他只是得學習不拖時間。
別選邊站,也別評斷孩子,仔細檢視你跟每個孩子的關係。當孩子有衝突時,先觀察自己是否有偏袒,別無視手足間的霸凌。手足不可能沒有完全沒有爭吵,但你可以把家裡打造成友善空間,讓每個孩子都能被平等對待,都能因自己的特質而被珍視。
如果你總跟其中一個孩子談論另一個孩子、談家裡的事,也可能造成對立。「別跟姊姊說!她太敏感了,無法承受這些資訊。」這些話會造成小圈圈,掌握比較多資訊的孩子是圈內人,其他孩子則成了圈外人。

6. 孩子爭執時,注意你的反應
孩子爭吵,你是過度反應,還是不太理會呢?如果你像我一樣不耐吵鬧,就會過度反應、很快阻止爭吵,試著撥亂反正。

如果你是過度反應的父母,跳出來處理孩子的爭執之前,先處理自己的壓力吧!給孩子學習的機會,先問問自己,你要出面處理,是因為孩子需要,還是你自己需要?換句話說,只有孩子需要時,你才需要出面。
如果你像我的朋友珍一樣,每當孩子有爭執,就無法承受壓力、就從現場逃走。那麼,當情況真的壞到需要她出面時,她已無力回天。
 

結論
處理手足吵架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。重要的是要有自知及周全的思考,不是立刻做出反應就好。當孩子吵架時,父母得先想好,是不是有必要介入,如果要介入,又要採取什麼樣的步驟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矮人研究生 的頭像
    小矮人研究生

    教養不思議實驗室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