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hutterstock_35634775.jpg
文章來源:ScienceNewsforStudent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2Dq3ga

不同情況、不同作法,但專家建議:別把書丟掉!

想知道印度的人口數,那就上網查!想快速複習月相,上網讀個一兩篇文章就知道。但如果真的想要好好學習,研究顯示:最好閱讀紙本資訊。

很多研究顯示,當人們使用數位閱讀時,理解力不如閱讀紙本資訊。更糟的是,在螢幕上閱讀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們在讀什麼。西班牙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進行研究,找來了171,000位受試者,比較了54份電子及紙本資料,結果顯示,人們在閱讀紙本資料時,理解的程度比閱讀電子資料還高,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《教育研究評論》期刊中。

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心理學家Patricia Alexander專門研究人們在進行紙本閱讀及電子閱讀的學習模式。她的研究指出,學生常以為,線上閱讀會學到比較多東西。但實驗證明,線上閱讀學到的比紙本閱讀來得少。

為什麼會這樣?
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?閱讀不就是閱讀嗎?Maryanne Wolf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,是專門研究大腦如何進行閱讀的神經科學家。她指出,小朋友是藉由聽大人說話,來學說話,但閱讀是件耗費心神的事,不像說話可以自然學會。因為,大腦並沒有專門用來進行閱讀的細胞網絡。

大腦會借用辨識人臉的細胞網絡,來辨識文字、閱讀並理解文本。這麼說好了,衣架原本是用來掛衣服的,但是如果有小東西滾到冰箱下,你也可以把衣架伸到冰箱下面,把東西勾出來。是把原本設計用來做某件事的工具,拿來做另一件事,人們在閱讀時,大腦的網絡就是這樣運作的。

大腦很能變通,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可以學習新事物,但大腦的靈活度,對不同型式的閱讀反而會造成問題。人們用數位工具閱讀時,大腦會在細胞產生不同連結,為了達成新的任務,相同的工具,又會被借來做截然不同的用途。打個比方,這就好像拿了同一個衣架,但這次不是把它拉直,伸到冰箱下去勾出藍莓,而是把它扭成一個鉤子,來疏通下水道。

因此,當人們在營幕上閱讀,大腦可能會進入快速瀏覽模式。而當進行紙本閱讀時,大腦可能會切換到深度閱讀模式。

不同的閱讀裝置會讓大腦產生不同作用,這就是所謂的「閱讀心態」,也就是說,閱讀者對文本的假設,會造成不同的閱讀作用。《現在我們如何閱讀》一書的作者Naomi Baron,任職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大學,她說,人們在閱讀之前,大腦會先預測接下來要讀的東西有多困難,如果覺得很簡單,就不會花很多的精力閱讀。

營幕上閱讀的內容,大多是短訊息,或是社交媒體上的發文,通常是很容易理解的內容。所以,比起閱讀紙本,當人們用營幕閱讀時,眼睛移動的速度快很多。

但當人們在快速閱讀時,可能無法吸收文本所有的想法。這種快速掃描的閱讀方式,很可能是因為現在人們都習慣用螢幕閱讀。想像一下,學生滑一下手機,就能看到老師指定的功課,大腦可能會覺得,這則訊息跟TikTok的新貼文,沒什麼兩樣。這種快速閱讀方式,對理解經典文學作品,或準備元素週期表考試,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
我讀到哪了?

一直往下滑動的閱讀方式也很有問題。閱讀紙本的時候,人們在通常都很清楚自己讀到哪、在第幾頁,甚至可以回想:這個故事中的狗狗去世,是出現在頁面的左上部分。但使用數位閱讀,一直一直往下滑,不會有這種「頁面感」。不過,話又說回來,很多電子閱讀器已做出很棒的實體書本翻頁模擬感。

頁面感為什麼這麼重要?研究顯示,人們在學習某些事物時,會製作心理地圖。能在心理地圖上標記新接觸的事物,會比較容易記住。

這也跟腦力耗損有關:比起紙本書頁,數位閱讀必須一直往下滑動頁面,眼睛必須不停地追逐頁面上的單字,耗損更多腦力。

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Mary Helen Immordino-Yang的研究指出,為了要跟上滾動頁面,大腦就沒有餘裕來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,特別是那些很長、很複雜的文章。在往下滑動頁面的同時,大腦不斷地在思索字詞在心理地圖中的位置,導致更難專注於文章的內容。

閱讀長度也至關緊要:如果文章很短,不管用螢幕閱讀跟紙本閱讀,都不會有什麼差別,一旦文章超過 500字,從紙本理解的會比數位閱讀更多。

閱讀的類型也很重要:科學新聞、史實報導,這些是非虛構類型的文本。由作者發揮想像力寫成的故事,例如:《哈利波特》、《鯨之歌》和《時間的皺折》等,則是虛構的作品。

在《現在我們如何閱讀》一書中,Baron 回顧許多關於線上閱讀的研究。大多數研究顯示,人們在閱讀紙本時,更能理解非虛構類型的作品。而閱讀虛構類型的作品,紙本跟線上哪個成效好,結果還不是很明確。

Jenae Cohn任職於加州州立大學沙加緬度分校,研究科技教育應用。她的著作《略讀、深讀、淺讀》,探討數位閱讀議題。書中指出,數位閱讀最大的問題,是常有簡訊、email、彈跳廣告、應用程式更新通知,這些突然出現在螢幕上的東西,每隔幾分鐘就打斷閱讀過程,讓閱讀者很難集中注意力。此外,文章中的連結及說明,原意是用來增進理解,但很可能會讓閱讀者分心。

數位閱讀並非一無是處

大家都想有更優異的學業成績。但把平板關掉、拿起紙本書來讀,不一定就保證學得比較好,數位閱讀還是有很多優點。

新冠肺炎給世人的一項警訊就是:有時候真的別無選擇。當圖書館和書店關門,人們也不敢出門的時候,數位閱讀就是救命稻草。費用也是個關鍵:電子書通常比紙本書便宜。還有,數位閱讀非常環保,電子書的製作並不用砍樹。

數位閱讀還有其他優點。在螢幕上閱讀,字級大小、背景顏色和字體,都可以調整,對視力不好的閱讀者是很大的幫助;另外,有些字體讀起來,就是比其他字體容易,對於有閱讀障礙的人也是一項福音。電腦、平板等數位閱讀設備都有這樣整功能。

數位閱讀的內容,可以插入超連結,幫助閱讀者理解新詞彙及特定觀點。

Michelle Luhtala是康乃迪克州一所學校的圖書管理員。她培訓教師來教導數位閱讀、幫助學校充分利用數位閱讀。對於數位閱讀,她抱持正面觀感,她指出,在螢幕上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,電子教科書和數據庫也都有讓學習變得更容易的工具。某些電子書可以把重要段落標示出來,讓電腦大聲朗讀這些段落,還有一些工具,可讓閱讀者做電子筆記,就算把電子書歸還圖書館後,也能保留這些筆記。電子書大多都有地圖、關鍵字和測驗等彈出式連結,這些數位工具,為學習成效加分不少。

充分利用數位閱讀

學者專家認為,數位閱讀沒有回頭路,它會持續存在,我們要充分利用數位閱讀的好處。

不過,如果是需要仔細閱讀的內容,就列印出來吧!幾乎每篇網路文章的上方,都有列印的小圖示。以下有些小提點,確保數位閱讀能讓你獲取更多資訊。

記得,最重要的就是放慢速度、調整心態。閱讀重要文章時,放慢速度、集中注意力。告訴自己:「我要花半小時閱讀這篇文章,不看簡訊、不看IG更新。」關掉手機或平板的通知,讀完以後再重新開啟通知。

為閱讀做好心理準備,把閱讀當作一項運動比賽或演奏會。「運動員比賽前,或鋼琴家演奏協奏曲之前,都會讓自己進入對的心態。」Naomi Baron說:「閱讀也一樣,在閱讀之前,先把心態調整為閱讀模式,想想你接下來要讀的是什麼,以及你想從中獲得什麼。」

要從閱讀中得到東西,必須和頁面上的文字有所互動。做筆記就是很好的閱讀技巧,寫下讀過的內容的摘要、製作關鍵字列表,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提出問題,想像你和作者就文章內容進行爭論。如果發現問題,就寫下來,讀完再來找答案;如果不同意文章的觀點,或覺得觀點沒意義,寫下原因,整理你自己的觀點。

紙本書或列印出來的文件,可以直接在紙張上做筆記,而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時,你可以隨身攜帶一張紙來做筆記。許多應用程式還能直接做電子筆記、貼上電子便條紙,甚至可以在電子書頁頁面空白處寫字,還能把重點頁的書角折起來。

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,付出多少,就得到多少,數位閱讀也是這樣。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並沒有孰好孰壞,兩種模式都能進行、都有各自的好處。但要記住,它們是不同的模式,要獲得較高的學習成效,就要因應紙本或數位閱讀,來採取與不同的文字互動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矮人研究生 的頭像
    小矮人研究生

    教養不思議實驗室

    小矮人研究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